在计算机技术的广袤星空中,Linux 内核宛如一颗最为璀璨而神秘的巨星,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与诱惑。它是操作系统的心脏,掌控着计算机系统的一切核心资源与底层运作。如今,我们即将踏上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之旅 —— 一步步解锁 Linux 内核,开启从零开始的编程征程。

一、简介

Linux 内核作为操作系统的核心,其魅力在于多方面。首先,它负责资源管理和设备驱动等重要任务。学习 Linux 内核编程,能够让开发者深入了解操作系统内部工作机制。例如,Linux 的内核功能强大,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网络功能、硬件驱动和安全机制等。

在进程管理方面,内核负责创建和销毁进程,处理进程与输入和输出设备的不同进程间的数据处理,调度器控制进程如何共享 CPU。内存管理上,内核为所有进程建立虚拟地址空间,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机制,实现进程与进程之间、进程与内核之间的隔离,降低每个进程对内存的需求量,同时提高 CPU 资源的利用率。

文件系统方面,内核在磁盘之上提供文件系统,允许对文件执行创建、获取、更新以及删除等操作,并且支持多个文件系统类型。网络功能中,内核管理网络,负责收集、识别和分发进入系统的报文,实现路由和地址解析问题。硬件驱动方面,内核中必须嵌入系统中出现的每个外设的驱动,如硬盘驱动、键盘和磁带驱动器等。安全机制方面,Linux 的内核也提供安全上下文机制管理。

学习 Linux 内核编程还能为开发者提供强大的工具来扩展系统功能。Linux 内核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一系列子系统和模块组成。比如系统调用层是内核与用户空间的桥梁,通过系统调用接口,可以从用户空间传递参数和请求到内核空间,让内核为其提供服务。文件系统负责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组织和管理文件,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系统,且注册到通用的虚拟文件系统中,使用户和应用程序可以以一致的方式访问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

内存管理子系统负责内存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在虚拟内存与物理内存之间架起桥梁。进程管理子系统如同调度员,管理进程的创建、调度、终止等操作。设备驱动子系统担任内核与硬件设备的外交使命,保证设备与内核的沟通顺畅。网络子系统全面管理网络通信相关功能。内核服务子系统为内核提供各种服务,如照顾定时器、处理信号等。

此外,Linux 内核编程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操作系统开发方面,Linux 编程是构建和维护操作系统的基石,开发者可以通过对核心内核代码的编写和修改,优化系统性能,增加新功能,以及修复安全漏洞。在服务器管理方面,Linux 在稳定性、安全性和低成本方面具有优势,通过编程可以进行配置和优化、安全加固以及自动化脚本编写。

在网络编程方面,Linux 提供了处理网络请求的强大工具和 API,可实现协议实现、网络服务开发和网络安全。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方面,Linux 编程可用于设备控制、资源优化和界面开发。在开源项目贡献方面,开发者可以通过编程为 Linux 社区贡献代码,推动项目发展。

二、准备工作

2.1 安装开发环境

在 Ubuntu 上运行 uname -r,可以查看当前内核版本。为了进行 Linux 内核编程,我们需要安装基本的开发工具和内核头文件。建议在虚拟机中进行内核编程测试,这样可以避免在物理机上进行操作时可能导致的数据丢失风险。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安装一些必要的软件包: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openssl
sudo apt-get install zlibc minizip
sudo apt-get install libidn11-dev libidn11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

这些软件包为编译内核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如果在使用 make menuconfig 时出现错误,提示缺少某些头文件,可以根据错误提示安装相应的软件包。

2.2 获取内核源代码

可以从官方网站(https://www.kernel.org)下载最新内核源代码包。以下是具体的步骤:

  • 访问内核官方网站,进入内核管理页面,点击 “Linux”,然后点击 “Kernel”。
  • 在页面中可以看到众多版本的内核,选择你需要的版本,进入后可以看到源代码的压缩文件。下载适合你的内核源代码包,格式可能为 .tar.xz 或 .tar.gz。
  • 下载完成后,进行解压。如果是 .tar.xz 格式的文件,可以先使用 xz -d 文件名 进行解压,得到 .tar 文件,然后再使用 tar -xvf 文件名 进行解压。解压后将得到完整的内核源代码目录。

三、编写第一个内核模块

3.1 代码结构

在编写第一个内核模块时,需要包含必要的头文件。通常,我们会包含<linux/module.h>、<linux/init.h>和<linux/kernel.h>。这些头文件定义了内核模块编程所需的各种结构、函数和宏。

设置模块许可证、作者、描述、版本和别名等信息可以通过一系列宏来实现。例如,使用MODULE_LICENSE("GPL")指定模块的许可证为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MODULE_AUTHOR("作者名称")用于声明模块的作者;MODULE_DESCRIPTION("模块功能描述")可以简要描述模块的用途;MODULE_VERSION("版本号")则设置模块的版本信息。

通过module_init(加载函数名)和module_exit(卸载函数名)指定模块加载和卸载函数。在模块加载时,内核会调用指定的加载函数,通常这个函数用于完成模块的初始化工作。而在模块卸载时,内核会调用指定的卸载函数,进行资源清理等操作。

3.2 Makefile 编写

Makefile 对于空格和制表符敏感,需注意正确使用。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Makefile 示例,用于编译内核模块。



obj-m+= 模块文件名.o
all:
make -C /lib/modules/ (PWD) modules
clean:
make -C /lib/modules/ (PWD) clean

Makefile 中的规则较为固定,obj-m指定了要编译的模块目标文件。all目标用于编译模块,通过make -C命令切换到内核源代码目录,并执行模块编译命令。clean目标用于清理编译生成的文件。

在编写 Makefile 时,务必确保缩进使用制表符而不是空格,否则会出现编译错误。例如,错误信息可能为 “Makefile:4: *** missing separator (did you mean TAB instead of 8 spaces?). Stop.”。

同时,Makefile 的编写要根据具体的模块需求进行调整,确保能够正确地编译和链接内核模块。

四、编译内核模块

使用以下命令编译模块:


make -C /lib/modules/$(shell uname -r)/build M=$(PWD) modules

编译后的文件为.ko文件。若出现错误,检查引号是否正确,且不要粘贴为 UTF-8 字符。在编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

4.1 编译错误及解决方法

如果遇到类似于 “unrecognized argument in option” 等错误,可以通过增加ARCH=XX指定 CPU 架构来解决,保证使用正确的架构和工具链前缀。

如果出现regulator_register函数未定义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排查:

  • 检查代码中是否包含了正确的头文件,如linux/regulator/consumer.h或linux/regulator/regulator.h。
  • 在内核menuconfig配置界面,查看是否开启CONFIG_REGULATOR配置以及相关依赖配置,如DRM_MSM、HAS_IOMEM、DRM、ARCH_QCOM、ARM、OF、COMMON_CLK等,根据需要开启相应配置项。
  • 确保在Makefile中正确指定了依赖的模块,保证编译顺序正确。
  • 检查代码是否与当前使用的内核版本兼容。

4.2 编译选项注意事项

  • 编译 Linux 内核模块时,对于 Makefile 要注意其对空格和制表符敏感,需正确使用。
  • 在编译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交叉编译选项,如在嵌入式开发中,进行交叉编译可以在make命令后加上宏定义,如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其中ARCH=arm表示目标 CPU 为 ARM 架构,CROSS_COMPILE=arm-linux-表示编译过程使用的交叉编译链为arm-linux。也可以直接修改Makefile中的ARCH和CROSS_COMPILE宏定义,但不建议直接修改。
  • 为了实现 Linux 内核源码与编译产生的文件分离,可以在父目录创建一个存放编译文件的目录,如build-kernel,然后在make命令后面加上宏定义:make O=../build-kernel,这样在编译 Linux 内核时,所有编译产生的文件都会放在指定目录中。
  • 如果希望获得编译命令及选项,可以在make命令后面加上宏定义:make V=1,如果希望编译系统告诉你为何某个目标文件需要重新编译,则:make V=2。

五、深入Linux内核编译

5.1 编译内核

(1)安装源码:确定系统是否安装内核源码,若未安装可从安装盘或网上下载安装。升级内核可解压升级包并重建目录链接。首先检查系统中是否已经安装了内核源码,如果没有,可以从官方网站(https://www.kernel.org)下载合适的内核源码包。下载完成后,根据不同的压缩格式进行解压操作。如果是.tar.xz格式的文件,可以先使用xz -d 文件名进行解压,得到.tar文件,然后再使用tar -xvf 文件名进行解压。解压后将得到完整的内核源代码目录。对于升级内核的情况,可以将下载的升级包进行解压,并重建目录链接,确保系统能够正确识别新的内核源码。

(2)配置内核:清除多余文件后开始配置内核,若对选项不熟悉可按回车键。在进行内核配置之前,可以先执行一些清理操作,比如使用make clean命令只清理所有产生的文件,或者使用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所有产生的文件与config配置文件,甚至使用make distclean命令清理所有产生的文件与config配置文件,并且编辑过的与补丁文件。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配置内核。推荐使用make menuconfig命令进行基于文本模式的菜单配置。如果对某些选项不熟悉,可以直接按回车键,采用默认设置。配置完成后,会在 linux 源码根目录下生成一个.config文件。

(3)编译内核:清除目标文件及其他文件,理顺依存关系,编译压缩内核和模块。在编译内核之前,可以先执行一些清理操作,确保编译过程的准确性。可以使用make clean命令清除目标文件及其他文件,理顺依存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内核编译。在 X86 平台上,如果需要编译较小的内核,可以使用make zImage命令;如果需要编译较大的内核,可以使用make bzImage命令。编译过程中,可以使用make zimage V=1或make bzimage V=1命令获取详细编译信息。编译完成后,会在arch//boot/目录下生成编译好的内核文件。

(4)装新内核:将新内核文件复制到启动目录,建立链接,编辑 LILO 配置文件并重写启动扇区,最后重启系统。首先,将编译好的新内核文件复制到启动目录,比如cp linux根目录/arch/x86/boot/bzImage /boot/mylinux-新内核版本号。然后,建立链接,比如cp linux根目录/initrd-新内核版本号 /boot/initrd-新内核版本号。接着,编辑 LILO 配置文件或 GRUB 配置文件,具体路径根据使用的引导程序而定。对于 LILO,路径为/etc/lilo.conf;对于 GRUB,路径为/boot/grub/menu.lst。最后,重启系统,在出现启动选项时,可以选择新的内核进行启动。如果不确定是否成功安装新内核,可以在启动过程中按特定键进入高级选项,选择新内核进行启动,或者在系统启动后使用uname -r命令查看当前内核版本。

5.2 增加系统调用

(1)编写系统调用函数:在文件中增加系统调用函数,如在/usr/src/linux-4.16.10/kernel/sys.c文件末尾加入函数asmlinkage long sys_helloworld(void),函数内容为printk( "helloworld!");return 1;。

(2)修改与系统调用号相关的文件:编辑入口表文件,如/usr/src/linux-4.16.10/arch/x86/include/asm/syscalls.h,将函数入口地址加到表中,并在头文件中进行必要声明,例如插入asmlinkage long sys_helloworld(void);。然后在/usr/src/linux-4.16.10/arch/x86/entry/syscalls/syscall_64.tbl文件中添加系统调用号和调用函数的对应关系,比如333 64 helloworld sys_helloworld。

(3)编译内核并重启。首先进行内核清理操作,如sudo make mrproper、sudo make clean。然后进行内核配置,使用sudo make menuconfig,并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比如将General setup内的localversion修改成新的名称。接着根据处理器的最大线程数目进行编译,如sudo make -j4(假设电脑是 4 核 4 线程)。编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报错信息进行解决,比如安装缺失的包。编译完成后,安装内核到系统中,使用sudo make modules_install和sudo make install。最后重启系统,在启动过程中可能需要选择新的内核。

(4)测试:编写用户测试程序,在主函数前申明调用。例如编写一个简单的 C 程序,在程序中包含必要的头文件,如。然后在主函数前声明调用新的系统调用,如使用int result = syscall(新系统调用号);。编译并运行这个测试程序,查看系统调用是否成功。如果成功,程序会执行新的系统调用函数,并返回相应的结果。

六、从零编写 linux0.11

Linux 0.11 作为 Linux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中的早期版本,虽然相较于现代的 Linux 内核功能较为简单,但却蕴含着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原理与架构。从零开始编写它,就像是穿越时空回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的源头,去亲手触摸那些最基础、最纯粹的技术元素,对于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本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中断处理以及文件系统等关键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6.1 准备工作

开发环境搭建

选择合适的工具链:确定使用的交叉编译工具链,例如基于 GNU 的工具链,确保其能够支持针对 Linux 0.11 目标平台的编译。这涉及到对工具链的下载、安装与配置,使其在开发环境中能够正常运行并准确识别目标架构。

创建开发目录结构:规划并建立专门用于 Linux 0.11 编写的目录结构,例如分别设置源代码目录、编译输出目录、工具链目录等,以便于代码管理、编译过程的组织以及资源的清晰分类。

获取相关资源与文档

Linux 0.11 源代码获取:从官方的代码仓库或可靠的历史代码存储库中获取 Linux 0.11 的原始源代码。仔细检查代码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确保其能够作为我们编写工作的基础蓝本。

参考文档收集:搜集与 Linux 0.11 相关的技术文档、书籍以及研究论文等资料。这些文档可能包括对当时操作系统设计思路的阐述、代码注释解读、内核模块功能分析等内容,能够在编写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导与参考,帮助我们理解代码背后的设计意图与技术原理。

6.2 编写内核引导部分(bootsect.s)

引导扇区的职责与功能

计算机启动流程中的角色:在计算机加电启动时,BIOS 会按照预定义的顺序查找并加载位于磁盘特定位置(通常是第一个扇区,即引导扇区)的代码。Linux 0.11 的 bootsect.s 就是这个引导扇区的代码,它的首要任务是将内核的其他部分从磁盘加载到内存中,为后续的内核初始化与系统启动奠定基础。

初始化基本硬件环境:除了加载内核代码,bootsect.s 还需要对一些最基本的硬件环境进行初始化设置,例如设置处理器的运行模式、初始化一些关键的寄存器等,确保计算机硬件处于一个能够接受并执行内核代码的初始状态。

代码编写要点

汇编语言编程基础:由于 bootsect.s 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因此需要具备扎实的汇编语言编程知识。熟悉 x86 架构下的汇编指令集,包括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以及控制转移指令等,能够准确地运用这些指令来实现引导扇区的功能。

磁盘读取操作实现:在 bootsect.s 中,实现从磁盘读取内核其他部分代码到内存的功能是关键环节。这涉及到对磁盘控制器的编程与操作,需要了解磁盘的物理结构、扇区寻址方式以及磁盘读写的基本时序与协议。通过设置相关的寄存器参数,发出磁盘读取命令,并正确处理读取过程中的状态信息与错误情况,确保内核代码能够完整、准确地从磁盘加载到内存指定位置。

6.3 构建内核核心(head.s 与 main.c)

head.s:内核初始化的前奏

设置内核运行环境:head.s 在 bootsect.s 将内核加载到内存后开始执行,它主要负责进一步设置内核运行所需的环境,如设置堆栈指针、初始化段描述符表等。这些操作是为了让内核能够在一个稳定、安全且符合其运行要求的内存环境中开始后续的初始化与执行工作。

与硬件的初步交互:继续与硬件进行交互,对一些在 bootsect.s 基础上更深入的硬件特性进行初始化与配置。例如,可能涉及到对内存管理单元(MMU)的初步设置,为后续的内存管理功能的全面展开做好铺垫;对中断向量表的部分初始化,以便能够接收并处理一些基本的中断事件。

main.c:内核的心脏地带

进程管理的启动:在 main.c 中,开始构建内核的核心功能之一 —— 进程管理。定义进程的数据结构,包括进程控制块(PCB)的各个字段,用于记录进程的状态、优先级、程序计数器、堆栈指针等关键信息。实现进程创建、进程调度以及进程切换等基本功能的函数框架,这些函数将是整个内核进程管理机制的核心操作逻辑所在。

内存管理的基础框架搭建:同时,着手搭建内存管理的基础框架。确定内存分配与回收的基本算法与数据结构,例如简单的空闲内存块链表的设计与实现。开始定义内存映射的基本方式,考虑如何将物理内存映射到内核的虚拟地址空间,为内核以及后续运行的应用程序提供稳定、可靠的内存访问机制。

中断与异常处理机制的初步规划:对中断与异常处理机制进行初步规划与设计。确定中断处理函数的基本框架与调用流程,考虑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中断发生时,能够准确地跳转到相应的中断处理函数,并在处理完成后正确地返回原程序执行点。这涉及到对中断向量表的进一步完善与填充,以及中断处理程序与内核其他部分之间的交互机制的设计。

实现基本的文件系统支持

文件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目录结构与文件索引节点:设计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确定如何组织文件与目录的层次关系,例如采用类似树状的目录结构,每个目录项包含文件名、文件属性以及指向对应文件索引节点(inode)的指针。文件 inode 则用于存储文件的关键信息,如文件大小、文件权限、文件数据在磁盘上的存储位置等。

磁盘布局与文件存储方式:规划磁盘上文件系统的布局,确定超级块(superblock)的位置与内容,超级块用于记录文件系统的整体信息,如文件系统类型、文件系统大小、空闲磁盘块数量等。设计文件数据在磁盘上的存储方式,考虑如何将文件数据分散存储在磁盘的各个扇区中,并通过 inode 中的指针信息能够准确地找到并读取文件数据。

文件操作函数实现

文件打开、关闭与读写函数:实现基本的文件操作函数,如文件打开(open)函数,在该函数中需要根据文件名在目录结构中查找对应的 inode,检查文件权限,并进行必要的文件打开相关的初始化操作;文件关闭(close)函数则负责释放文件打开时所占用的资源,更新 inode 中的相关信息;文件读写(read、write)函数实现从文件中读取数据或向文件中写入数据的功能,这涉及到根据 inode 中的磁盘地址信息,正确地定位并操作磁盘上的文件数据块。

目录操作函数:除了文件操作函数,还需要实现目录操作函数,如目录创建(mkdir)函数,用于在文件系统中创建新的目录;目录删除(rmdir)函数,用于删除指定的目录;目录遍历(opendir、readdir)函数,用于遍历目录中的文件与子目录信息,这些函数对于实现文件系统的完整功能以及用户与文件系统之间的交互操作至关重要。

6.5 调试与优化

调试工具与技术

使用汇编调试器:针对用汇编语言编写的部分,如 bootsect.s 和 head.s,使用专门的汇编调试器进行调试。通过设置断点、单步执行、查看寄存器和内存内容等调试手段,检查代码的执行流程是否正确,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对硬件进行了初始化与操作,以及是否能够正确地跳转到后续的内核代码执行部分。

基于 GDB 的 C 语言调试:对于 main.c 以及其他用 C 语言编写的内核部分,利用 GDB 调试器进行调试。设置 GDB 能够识别并连接到正在开发的 Linux 0.11 内核运行环境,通过在代码中设置断点、查看变量值、跟踪函数调用等方式,检查内核的 C 语言部分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功能实现过程中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内存泄漏、空指针引用等常见的编程问题。

性能优化策略

代码优化:对内核代码进行代码级别的优化,例如对一些频繁执行的代码片段进行算法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计算步骤与数据访问次数;对汇编语言代码进行指令级优化,选择更高效的汇编指令组合来实现相同的功能;对 C 语言代码进行编译器优化选项的调整,通过合理设置编译器的优化级别与优化参数,让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自动对代码进行优化,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

内存管理优化:在内存管理方面,优化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减少内存碎片的产生,提高内存的利用率。例如,采用更先进的内存分配算法,如伙伴系统(buddy system)的改进版本,能够更好地管理内存块的分配与合并;对内存映射机制进行优化,减少内存映射过程中的开销,提高内存访问速度。

硬件交互优化:针对内核与硬件的交互部分,优化硬件驱动程序的代码,提高硬件设备的驱动效率。例如,对磁盘驱动程序进行优化,减少磁盘读写的延迟时间;对中断处理程序进行优化,降低中断处理的响应时间与开销,提高整个系统对硬件事件的处理能力与响应速度。

通过以上全面而深入的步骤,我们能够逐步构建起一个功能较为完整的 Linux 0.11 内核,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与技术实现细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现代操作系统以及进行更高级的操作系统开发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